2009年1月9日星期五

本期人物专访 - 陈治平

陈治平
马来西亚国家剧院顾问

“如果要将相声发展成为一个普遍的文化项目,需要三方面的通力配合才可以:第一,民间艺术团体和相声社团本身要积极的推动;第二,政府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要持之以恒的支持和鼓励;第三,企业的资金赞助和支援也是非常关键的.”


采访: 宋鹏峰
摄影: 宋鹏峰
文字整理: 于峰

是一位资深的马来西亚文化工作者, 在马来西亚团结,文化,艺术与文物部内任职多年, 对于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本土的扎根与发扬, 他有说不完的话, 有回忆不尽的往事.

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发展的整体情况是良好的

自祖先由中国内陆千里迢迢飘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这片土地, 华社在过去的整个世纪都在不遗余力的保护和传承着中华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中华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一直都通过华族同仁的不懈努力而延续和发展着. 他回忆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华文化在本土的传承工作都是面对一定的约束. 自2004年开始至今, 文化艺术发展的整体情况才得到改善, 政府也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来辅助文化的发展. 特别是在去年, 马来西亚前文化,艺术及文物部已经将“桩上舞狮”这个传统文化项目接受成为国家的文化遗产资源, 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本土文化项目的创作更令人欣慰

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对各民族文化政策的不断开放, 可以感受到华族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正朝向一个很好的方向前进.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 近几年来, 在一群本地华人艺术家的辛勤努力下, 我国华人文化发展蓬勃到可以创作出一些本土化的文化项目,例如我国自行编排创作的“二十四节令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企业方面也相当注重文化

在文化部门工作多年的他, 对于我国华社在推动文化艺术活动上所面对的挑战是深有体会的. 他坦言:“民间推动文化艺术活动通常都会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经费不足. 虽然政府在各方面都有补助, 但是完全依靠政府来给予经济资助也是很困难的事情.不过, 这几年来我们也看到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企业方面也相当注重文化, 他们以文化活动来补助本身的企业活动, 这个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向, 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解决推动文化活动所需的经费问题.”

相声在未来的发展,需要三方面的通力配合

在与他的交流中, 突然发觉这位在本地文化艺术土地上耕耘多年的前辈,和相声竟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他记忆中第一次接触相声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初, 在那个年代绝大部分的本地人都不认识相声,当年中国的相声大师马季先生来马来西亚演出,好多观众都误解为是去看某为西方幽默大师做秀. 后来,经过了很多中国,马来西亚还有新加坡的相声艺术大师不断的努力演出宣传至今,才使得相声艺术在人们心中有了一定的印象,才开始逐步了解相声艺术是来自东方, 来自祖先的文化.前几年,马季大师率众弟子来马演出,推广相声,他又有机会现场领略到马季大师那般大师级相声表演的舞台风采.至今,他还念念不忘那次的演出.亲眼签证着相声艺术在本土慢慢的成长起来, 他对相声在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看法,他说:“如果要将相声发展成为一个普遍的文化项目,需要三方面的通力配合才可以:第一,民间艺术团体和相声社团本身要积极的推动;第二,政府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要持之以恒的支持和鼓励;第三,企业的资金赞助和支援也是非常关键的.”

相声的可贵之处

相声不仅仅让观众感染到那种欢乐的气氛,同时,它还传达了一种文化讯息.对于这一点,他非常的认同并且给予肯定的补充说,“相声通过以孝道为主题或是以礼仪为主题的表演, 向观众传达有教育性的讯息, 这个是相声的一个可贵之处”.

网站可以产生凝聚力

马来西亚相声社网的建立,势必会将本国乃至海外的相声爱好者们召集在一起,大家可以不分空间,不分时间,方便快捷的在这个平台上交换意见和分享心得. 他给予马来西亚相声社网很积极的评价,“我相信通过这个网站可以很好的为全世界的相声爱好者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的空间,并且逐渐的产生一股凝聚力,这对相声在本土的未来发展是很重要的。”

传承文化, 演绎经典

在采访的最后,我真诚的要求前辈用一句祝福语来结束这次的访谈.他静思了许久,眼球一直盯在网站的主页上,他语气凝重的说到: “就引用网站的主标题好了,我衷心祝福相声艺术在马来西亚的发展是<传承文化,演绎经典>。”

没有评论: